1981年底,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。一天,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大牛股票配资网站,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,拿出一张纸说"这是召回通知,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。"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阎连科一家六口挤在一间小土屋里。
父母都是地道的庄稼人,靠着几亩薄田养活一家老小。
为了填饱肚子,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劳作。
村里人都说,阎家的孩子从小就懂事,下地干活真是一把好手。
虽然生活清贫,但阎连科的父母却把孩子们的教育看得比什么都重。
在他们朴素的眼里,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。
所以,哪怕生活再难,也要想办法供孩子念书。
阎连科从记事起,就被父母送进了村里的小学,开始了求学之路。
在学校,阎连科尤其喜欢语文课。
他总爱趴在课桌上,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。
老师常常夸他刻苦,夸他有悟性。
在家里,阎连科也总爱缠着姐姐教他认字。
他的姐姐,是村里读书最多的女孩。
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她继续深造,可她对弟弟的学习,总是不遗余力。
为了给弟弟创造读书识字的条件,姐姐省吃俭用攒下钱,给阎连科买来纸笔和书本。
姐姐床头的那一摞书,就成了阎连科的"图书馆"。
闲暇时,阎连科总爱钻进姐姐的被窝,捧起一本本图书如饥似渴地阅读。
在书中,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广阔。
他读过描写山川河流的,读过讲英雄豪杰的,也读过说人情世故的。
渐渐地,阎连科动了当作家的念头。
1978年,对于阎连科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。
这一年,他20岁,正值血气方刚的好年龄。
也是在这一年,他做出了一个改变人生的决定——参军入伍。
对一个农村青年来说,当兵是最好的选择。
不仅能减轻家里的负担,还能开阔眼界,成就一番事业。
告别父母,告别家乡,阎连科来到军营,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。
在部队里,他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,发奋学习,苦练本领。
白天,他和战友一起训练,磨砺意志;晚上,他埋头书海,涉猎知识。
那时候的部队是一个大熔炉,既能淬炼意志,也能启迪心智。
阎连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。
刚开始,阎连科的文章还略显稚嫩。
可他并不气馁,而是虚心向老兵们请教,博采众长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渐渐地,他的文章越写越好,文笔越来越流畅。
有人看出了他的才华,建议他把文章投给军内的刊物。
阎连科照做了,竟然一投即中,第一次尝到了被刊登的滋味。
这极大地鼓舞了阎连科。
从此,他更加笃定文学创作的方向。
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写作,战友休息时,他写作;就寝前,他写作。
渐渐地,一个叫阎连科的兵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。
上级也对阎连科刮目相看,决定送他去武汉参加文学培训。
这对一个普通士兵来说,是莫大的荣誉。
阎连科欢欣鼓舞,暗暗下定决心要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。
在武汉的学习让阎连科如鱼得水。
他学到了更多写作的技巧,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战友。
大家切磋文章,交流心得,共同进步。
以前空有文采而不得要领的阎连科,现在也有了方法和门路。
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,作品越来越成熟,在更多的刊物上发表。
那篇著名的中篇小说,就是阎连科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的代表作。
可惜天不遂人愿。
本来,凭借出色的文章和良好的军政素质,阎连科有望提干,走上领导岗位。
无奈恰逢军队精简,条件又有所提高,最终与那身四个兜的军装擦肩而过。
1981年,阎连科不得不脱下戎装,重返家乡老屋,再次面对锄头犁头。
但他没有放弃文学梦,即便披蓑斗笠下地干活,也总惦记着写作的事。
谁曾想,阎连科的军旅生涯还没有就此谢幕。
1984年的一天,正当他在田间劳作时,一个身着戎装的身影向他走来。
来人递给阎连科一封信,这封信,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。
原来,部队要召他回去,继续文学创作。
上级认为,阎连科是一块不该埋没的文学好料,应该让他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发光发热。
回到军营,阎连科的文学之路开始全面绽放。
他先后创作了多部作品,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长篇小说《受活》。
这本书一经面世,就在文坛引起轰动,斩获多项大奖。
阎连科也一举成名,跻身著名作家行列。
阎连科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欢迎,除了精湛的文笔外,还在于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。
他的笔触不仅描绘军营,也描绘社会;不仅关注个人命运,也关注时代变迁。
在他的笔下,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,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感人至深。
读者们在字里行间,感受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家国情怀。
阎连科常说,文学创作要植根生活沃土。
他的作品,正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结晶。
每一个故事,每一个人物,都浸润着泥土的芬芳。
他笔下的军营,是一个缩影,映射着大时代的变迁;他笔下的农村,是一方热土,承载着亿万农民的悲欢离合。
正是这种植根生活的创作,让阎连科的作品有了厚重感和穿透力,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。
随着作品的不断问世,阎连科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。
他多次获得全国性的文学大奖大牛股票配资网站,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