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坤朋怎么配资买股票
大桥的拱券结构和“船形”墩台 周坤朋摄
琉璃河,这条宽阔的河流发源于京西房山百花山西麓,出山后浩浩荡荡流向东南,在琉璃河镇蜿蜒辗转,形成了一处处平坦的河湾,并与挟括河汇合,最终向南注入拒马河。充足的河水和肥沃的河湾,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摇篮,为城邑的繁荣提供了滋养。早在西周时期,古燕都就设立于此,秦汉时期此处已有多处村落,辽时有刘李店村,明时有燕谷里、燕谷社,清代在此设琉璃河镇,镇以河得名,由此也遗留下众多文物古迹,包括西周燕都遗址、良乡行宫及众多名人遗迹。除此之外,在燕都遗址不远的琉璃河上,还有一座不为大众熟知的古桥——琉璃河大桥。四百余年来,它见证了历史悲欢,经历了岁月洗礼,留给人们无限的慨叹。
范成大与文天祥的咏叹
古桥位于京西南琉璃河镇,南北横跨琉璃河上,原是一处水陆交通要道,其知名度虽然比不上京师四大古桥——卢沟桥、朝宗桥、八里桥、马驹桥,但却有着诸多光环,如“房山最大石拱桥”“京南要隘”“五里长街”“燕谷长桥”。同时,在古桥的身上,还隐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……
展开剩余79%宋乾道六年(1170年),著名诗人范成大接到皇帝交办的一份差事——出使金国,争取修改屈辱的议和协议;范成大深知此行凶多吉少,因此在出发前就安排好了后事并留下遗嘱。途经北宋故地,山河依旧、物是人非,他不禁触目伤怀,将沿途见闻写成一首首诗作。途经琉璃桥,恰逢春夏时节,琉璃河宽阔平静、河水清澈,琉璃河木桥横陈其上,成对鸳鸯在水面游玩嬉戏,两岸树林青葱茂盛、烟雾缭绕。范成大看到这样宁静美丽的自然景色,内心愉悦,一路的艰辛、病痛和长期的压抑在此得到片刻释放,于是他写下了一篇出使以来少有的轻松诗作——《琉璃河》:“烟林匆蒨带回塘,桥眼惊人失睡乡。健起褰帷揩病眼,琉璃河上看鸳鸯。”
一百年后的元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南宋亡国,文天祥被元军押往大都,途经琉璃桥,时值寒冬,天寒地冻,文天祥在国破家亡之际,内心凄凉,看到冰封的琉璃河和冰雪覆盖的琉璃河桥,触景生情,写下了一首《过雪桥琉璃桥》诗:“小桥度雪度琉璃,更有清霜滑马踪。游子衣裳如铁冷,残星荒店野鸡啼。”离开琉璃河三年后,文天祥从容就义。
范成大和文天祥走过的琉璃河木桥,早已无证可考,但两位伟大诗人的经历,却为这座古桥增添了一段悲壮而又诗意的历史。
华丽变身“斩冰剑”
盛夏时节的琉璃河水势浩荡,在琉璃河镇汇集诸流后水势大增,时常冲决泛滥,因此横跨河道的琉璃河桥也屡建屡毁。这种情况自金元时期一直持续到明代,直到明嘉靖时期,琉璃河上才出现了一座较为坚固的石桥。
据《敕修琉璃河桥堤记》记载:嘉靖十八年(1539年),嘉靖皇帝南巡承天府,拜谒家庙和显陵。经过琉璃河时,适逢河水泛滥,四处漫溢,奔流溃决百余里,陆上的行人和车马常受阻,无法顺利通过。嘉靖皇帝目睹百姓渡河之艰难,心生怜悯。等到御驾回京后,便命令工部尚书甘为霖督修桥梁。然而,甘为霖因病离职,未能完成此事。次年,皇上又任命侍郎杨麟、内官太监陈准和袁亨负责建造石桥,此即后来的琉璃河大桥。然而,由于没有修筑堤坝加以防护,每逢夏季河水泛滥时,桥的南北两侧都被洪水淹没,形成宽阔的河道,行人难以渡越。这种情况持续了八年之久,往来百姓深受其苦。后来皇帝又下谕给尚书徐果总领此事,徐果接受命令后,经过勘察规划,建议在桥的两端修筑两道堤坝,并在中间增设一座小桥,设置水沟以减缓水势。方案得到皇帝批准后实施,工程中共修筑南北堤坝五百余丈、小桥一座、水沟八道,并在桥两侧修建“元恩”“咸济”两座石牌坊。
新建的大桥总长约五十丈,宽三丈三尺,形制为联拱石桥,下为墩台,上为拱券,全部以方石砌筑,构造严谨;全桥共设拱券十一孔,中孔最大,拱券正中雕有精美的兽头;桥上建有实心栏板和望柱,并雕刻有精美的海棠纹线;桥面以巨型条石铺砌,条石之间以银锭扣榫连结;为抵御浮冰,大桥墩台均为“船形”,墩头呈三角形,迎向来水方向,端部设角铁,俗称“斩冰剑”,与卢沟桥的墩台构造相同;墩台下部巨大的石块一直砌到水底,石块下面柏木桩密集排列。同时石桥两端修筑了长约五百丈的长堤,堤面铺以巨型条石。北堤自石桥北端到刘李店村,南堤自石桥南端至琉璃河镇内大街南口,俗称“五里长街”。大桥和河堤从嘉靖十八年(1539年)下令修建,到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完工,前后持续二十余年,足见修桥之艰辛。完工后,皇帝派遣徐果悬挂匾额,并举行祭谢仪式,自此一座坚固的石桥永久地屹立在琉璃河上。
洗尽铅华露原貌
几十年后,明代著名诗人袁中道途经此地时,在邮亭休息。此时文天祥和范成大所走过的木桥早已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纵贯南北、宛若飞虹的大石桥。没有重游故地的伤感,也没有国破家亡的悲愤,有的则是宦游京师的闲适。日暮时分袁中道漫步于琉璃河大桥,眼前的琉璃河两岸烟柳翠幕,石桥如画,青山在晚霞中连绵起伏,美不胜收。他诗兴大发,写下了著名的诗篇《琉璃桥》:“飞沙千里障燕关,身自奔驰意自闲。日暮邮亭还散步,琉璃桥上看青山。”不同的时代、各色的人物、不一样的情感,让这座穿越千年的渡口形象有着梦幻般的丰富饱满。
由此而过的人物,除了名垂青史的文人名士,还有无数平民商贩。大桥的修建便利了交通,促进了商贸的繁荣。古代琉璃河镇是重要的交通要冲和商业重镇,其渡口向东北与良乡、卢沟桥相接,通往京城,向西南与涿州相连,通往保定,清中叶还可通雄县、霸州、天津等地。琉璃河大桥是琉璃河镇的交通要道,附近商贸繁华,店铺林立、商贾云集。几百年来,桥下帆船过往,船夫号子此起彼伏;桥上车水马龙,车轮滚滚,骡马车辆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,在桥上留下了清晰的车辙痕迹。清咸丰八年,户部右侍郎宝望途经此地,看到琉璃河上水运繁忙的场景,犹如江浙之繁荣,感叹道:“极目帆樯林立处,规模似否浙东西。”
建成之后,大桥经历了多次大修。得益于巧妙的构造、精良的建造工艺和多次的修缮,在屡遭洪水冲击的情况下,大桥历经四百多年依然屹立在琉璃河上。只是大桥两端的牌坊、神祠已不见了踪影,镇水的铁杆、镌刻工匠数量的望柱也难寻旧迹。时至近代,汽车、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出现,替代了人力马车等传统的交通工具,众多古桥不再担负车马通行的主责。为了适应新式交通的需求,古老的琉璃河大桥桥面曾一度“披上”了沥青。在新的时代,人们认识到其所承载的历史显然要比简单的通行功能更为重要,因此2002年桥面上铺了几十年的沥青被清除,一年后一座现代化公路桥在古桥西侧建成。古老的大桥如洗尽铅华的美人,逐渐恢复了历史原貌。2013年,琉璃河大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古桥拱券正中兽头精美,却难掩岁月的斑驳;栏板海棠清晰可辨,却已褪去昔日华彩;条石被岁月磨蚀了棱角,石缝间长出了荒草……但历经四百余年的古桥依然屹立,坚牢如初。桥下流水潺潺,桥上印痕累累,古桥无声,却不知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步履匆匆。古桥记载了历史,自己也成为了故事……
(作者单位: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)怎么配资买股票
发布于:北京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