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末年,天下大乱,农民起义军纷纷攻入中原,威胁着明王朝的统治。明朝的皇帝崇祯,为了挽救危局,多次向各地的将领求救,希望他们能够带兵勤王,抵御外敌。然而股票实盘配资公司,有一位将领,却始终没有响应崇祯的号召,他就是左良玉。
左良玉,字昆山,山东临清人,明朝末年的一位著名的武将,曾经手握80万重兵,是明朝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。他曾经在崇祯九年抢劫襄阳,与张献忠和熊文灿发生了多次冲突,后来被杨嗣昌调任山西总兵,参加了多次战役,保持了官位。他的战功和威名,使得他在明朝军政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,也使得他在民间被称为“左大王”。
然而,这样一位英雄豪杰,为什么在明朝最危急的时刻,却不肯出兵救援呢?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,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?他又是如何看待明朝的覆灭和崇祯的自杀呢?这些问题,一直困扰着后人,也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和猜测。
展开剩余80%为了解答这些问题,我们必须从左良玉的性格和经历入手,分析他的动机和心理,还原他的真实想法和情感。左良玉的性格,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,那就是“骄傲自负”。他从小就有着过人的武艺和智谋,但却不识字,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,因此他对文人和文化,有着一种深深的自卑和敌意。他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的武将,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,也没有人能够指挥他,他只听从自己的意志,不受任何人的约束和影响。他对明朝的朝廷和皇帝,也没有什么忠诚和敬畏,他只是利用他们来获取官职和财富,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野心,他不惜与朝廷对抗,甚至谋反叛乱。
左良玉的经历,也使得他对明朝的命运,没有什么感情和责任。他曾经在明朝的各个战场上,与各路农民起义军交战,有时胜,有时败,有时追,有时逃,他见惯了战争的残酷和变幻,也见惯了明朝的腐败和无能,他对明朝的统治,已经失去了信心和希望,他认为明朝已经不可救药,早晚要灭亡,他不愿意为一个末日的王朝,去浪费自己的兵力和生命,他更想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势力,等待时机,寻找出路。他对崇祯的求救,也没有什么同情和义气,他认为崇祯是一个无能的皇帝,不懂得用人,不知道感恩,不断地向他施加压力和责任,却不给他足够的支持和尊重,他对崇祯的忠言,也没有得到崇祯的采纳和重视,他对崇祯的怨恨和不满,也越来越深。
因此,当明朝危如累卵,崇祯数次求救的时候,左良玉却不出兵,而是借机反叛,以清君侧为名,讨伐马士英、阮大铖等人,领兵顺江东下,沿途抢劫烧杀,妄图废弘光帝,立楚世子。他的这一举动,无疑是给了明朝最后一击,也是给了自己最后一击。他的叛乱,使得明朝的内部分裂,外部无援,不堪一击,很快就被清军和农民起义军所灭。他的军队,也被明朝的忠臣义士所抵抗,很快就被击溃,他的地盘和势力,也被清军和农民起义军所夺取,他的儿子和部下,也被清军和农民起义军所杀戮,他的一切,都化为乌有,他的一生,都成为笑柄。
当他听到崇祯自杀的消息的时候,他是怎样的心情呢?他是不是后悔自己的选择呢?他是不是悲哀自己的命运呢?他是不是痛哭自己的罪过呢?我们不得而知,但我们可以想象,他的内心,一定是充满了矛盾和挣扎,他的眼泪,一定是充满了悔恨和悲痛,他的哭声,一定是充满了无奈和绝望。他可能想起了自己的辉煌和荣耀,也想起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,他可能想起了自己的亲友和部下,也想起了自己的敌人和仇人,他可能想起了自己的理想和野心,也想起了自己的失败和毁灭,他可能想起了自己的骄傲和自负,也想起了自己的悔恨和自责,他可能想起了自己的一生,也想起了自己的死亡。
左良玉,一个曾经手握80万重兵,威震天下的大将,一个曾经不出兵救援,背叛朝廷的叛徒,一个曾经亡国后痛哭,悲叹无奈的悲剧,他的一生,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悲哀的故事,他的一生,也是一个充满了教训和启示的故事。他的故事,告诉我们,在乱世中,不仅要有勇有谋,还要有德有义,不仅要有能力,还要有忠诚,不仅要有野心,还要有担当。否则,即使有再大的功勋,再高的地位,也难以保全自己,也难以为国为民,也难以留下美名,也难以赢得尊重。
左良玉的失败,不是因为他不会打仗,而是因为他不会做人。他不懂得尊重皇帝,不懂得服从命令,不懂得合作团结,不懂得爱护百姓,不懂得忍耐退让,不懂得适应变化,不懂得认清形势,不懂得把握机会,不懂得取舍利弊,不懂得忠君爱国,不懂得报恩图报,不懂得知错改错,不懂得悔过自新。他只知道自己,只顾自己,只为自己,只信自己,只爱自己,只怨自己,只哭自己,只死自己。他是一个孤独的人,一个可怜的人,一个可悲的人,一个可恨的人,一个可笑的人,一个可叹的人。
左良玉的一生,是一个悲剧,也是一个警钟。他的一生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才华和勇气,也看到了一个人的骄傲和自负,他的一生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功绩和荣耀,也看到了一个人的错误和罪恶,他的一生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梦想和野心,也看到了一个人的失败和毁灭,他的一生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矛盾和挣扎,也看到了一个人的悔恨和悲痛。他的一生,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的一生,是一个值得我们敬畏和警惕的一生,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生,是一个值得我们纪念和传颂的一生。
发布于:天津市